垃圾填埋場的滲濾液導排提升泵泵系統
垃圾填埋場的滲濾液導排提升泵系統,包括導排管、集液池、收集管、提升管以及傳輸井,導排管上設有導排孔,導排管下方設有防滲材料,導排管末端連接集液池,集液池的另一側連接收集管,集液池底部具有向下傾斜的斜面,收集管上設有導排孔,收集管底設有平墊板,收集管內設有提升泵,提升泵放置在平墊板上,提升管沿平原型垃圾填埋場的堤坡鋪設,提升管連接傳輸井,提升管內設有輸送軟管,輸送軟管的一端連接提升泵,另一端接入傳輸井內,傳輸井設置在堤壩壩頂,傳輸井連接滲濾液處理系統。本垃圾填埋場的滲濾液導排提升泵系統避免了導排管穿壩引起的各種隱患,在維護和發生故障時可以通過提升套管內的輸送軟管將提升泵拉上傳輸井進行維修,操作非常方便。 1.垃圾填埋場的滲濾液導排提升泵系統,所述導排系統設置在所述垃圾填埋場的每個庫區區塊內,其特征在于:包括導排管、集液池、收集管、提升管以及傳輸井,所述導排管設置在庫區內的填埋物底部,所述導排管上設有多個導排孔,所述導排管下方設有防滲材料,所述導排管末端連接集液池,所述集液池底部設有防滲板,所述集液池的另一側連接所述收集管,所述集液池底部具有從導排管至收集管向下傾斜的斜面,所述收集管上也設有多個導排孔,所述收集管的管底設有平墊板,所述收集管內設有提升泵,所述提升泵放置在所述平墊板上,所述收集管與所述提升管連為一體,所述提升管沿所述平原型垃圾填埋場的堤坡鋪設,所述提升管連接所述傳輸井,所述提升管內設有輸送軟管,所述輸送軟管的一端連接提升泵,另一端接入所述傳輸井內,所述傳輸井設置在所述平原型垃圾填埋場的堤壩壩頂,所述傳輸井連接滲濾液處理系統。 2.垃圾填埋場的滲濾液導排提升泵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管和所述提升管均為對應口徑的HDPE管。 3.垃圾填埋場的滲濾液導排提升泵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原型垃圾填埋場的堤坡上設有防滲層,所述提升管鋪設在防滲層內,所述防滲層為無紡布層,所述防滲層外設有壓重塊。 4.垃圾填埋場的滲濾液導排提升泵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輸送軟管為De75加強彈性軟管。 5.垃圾填埋場的滲濾液導排提升泵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滲板和所述平墊板為PE板。 6.垃圾填埋場的滲濾液導排提升泵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傳輸井的一側設有地表水排水溝。 7.垃圾填埋場的滲濾液導排提升泵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軟管通過穿墻套管通入所述壩頂傳輸井內。 8.垃圾填埋場的滲濾液導排提升泵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傳輸井內設有傳輸導管、導排主管和墊塊,所述傳輸導管一端連接所述輸送軟管,另一端連接所述導排主管,所述導排主管通至所述滲濾液處理系統,所述墊塊設置在所述傳輸井底部,所述導排主管置于墊塊上。 9.垃圾填埋場的滲濾液導排提升泵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傳輸井內還設有隔板,所述隔板平行于所述傳輸井的井底,所述傳輸導管穿過并固定在所述隔板上。 10.垃圾填埋場的滲濾液導排提升泵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傳輸導管呈L型,所述傳輸導管為De90的HDPE管,所述導排主管為DN150的HDPE管。 該垃圾填埋場的滲濾液導排提升泵系統的技術領域涉及垃圾填埋場的滲濾液導排系統,尤其涉及平原型垃圾填埋場的導排系統。 背景技術 《生活垃圾衛生填埋技術規范》(CJJ17-2004)中提出垃圾填埋場滲濾液收集系統包括導流層、盲溝、集液井,其中集液井宜按庫區分區情況設置,并宜設在填埋庫區外部,集液井還應采取防滲措施。規范中提到的這些做法并沒有區分不同類型的填埋場,對于山谷型填埋場,這種設置方式是合適的,因為山谷型填埋場一般依照地勢,在庫區下游設垃圾壩,集液井若設置在填埋庫區外,滲濾液導排管只需穿過垃圾壩一次便可接入集液井進入下游處理系統,在只有一個穿壩點的情況下,無論是其防漏堵漏的措施,還是垃圾壩沉降帶來的穿壩管破壞的隱患都是可以控制也便于控制的。而平原型垃圾填埋場,由于其本身地勢并沒有坡度,一般是四周修筑一圈環庫封閉的堤壩,然后在庫區內分幾個區塊,每個區塊都形成一個獨立的導排系統,若按照規范的要求,就會出現有幾個分區,滲濾液導排管就要穿過幾次堤壩,才能接入庫區外的集液井,這將增加穿壩管及穿壩點防漏堵漏措施的質量控制難度,加劇穿壩管損壞、穿壩點出現滲漏的隱患。 現有的平原型垃圾填埋場基本都是參照《生活垃圾衛生填埋技術規范》(CJJ17-2004)的推薦做法將滲濾液導出環庫垃圾壩,至壩外集液井再提升至下游處理系統。平原型垃圾填埋場由于地形、地勢的原因,庫底需要人工修筑坡度來實現滲濾液的導排,而場地縱向距離較長,若只修筑一條主坡,其末端埋深較深,施工難度大,穿壩風險高,所以平原型垃圾填埋場一般按照填埋分區,滲濾液分區塊分別導排,若采用規范中推薦的導排提升方式,每一個分區的滲濾液導排管都要穿過堤壩接入到壩外的集液井900,這種方式有幾個問題:將出現多個導排管穿壩點,增加穿壩管及穿壩點110防漏堵漏措施的質量控制難度,加劇穿壩管損壞、穿壩點出現滲漏的隱患;同時也將出現多個壩外集液井,每個集液井都是一個小型的垃圾滲濾液貯存池,若防滲措施處理不得當,也將成為新的污染隱患。 本滲濾液導排提升泵系統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平原型垃圾填埋場的滲濾液導排系統,能克服背景技術中的缺陷,在實現滲濾液導排的同時降低二次污染風險。 本滲濾液導排提升泵系統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平原型垃圾填埋場的滲濾液導排系統,所述導排系統設置在所述平原型垃圾填埋場的每個庫區區塊內,包括導排管、集液池、收集管、提升管以及傳輸井,所述導排管設置在庫區內的填埋物底部,用于收集滲濾液,所述導排管上設有導排孔,所述導排管下方設有防滲材料,所述導排管末端連接集液池,所述集液池底部設有防滲板,所述集液池的另一側連接所述收集管,所述集液池底部具有從導排管至收集管向下傾斜的斜面,所述收集管上也設有導排孔,所述收集管的管底設有平墊板,所述收集管內設有提升泵,所述提升泵放置在所述平墊板上,所述收集管與所述提升管連為一體,所述提升管沿所述平原型垃圾填埋場的堤坡鋪設,所述提升管連接所述傳輸井,所述提升管內設有輸送軟管,所述輸送軟管的一端連接提升泵,另一端接入所述傳輸井內,所述傳輸井設置在所述平原型垃圾填埋場的堤壩壩頂,所述傳輸井連接滲濾液處理系統。 在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同時,本實用新型還可以采用或者組合采用以下進一步的技術方案: 所述收集管和所述提升管均為DN600的HDPE管。 所述平原型垃圾填埋場的堤坡上設有防滲層,所述提升管鋪設在防滲層內,所述防滲層為無紡布層,所述防滲層外設有壓重塊。 所述輸送軟管為De75加強彈性軟管。 所述防滲板和所述平墊板為PE板。 所述傳輸井的一側設有地表水排水溝。 所述彈性軟管通過穿墻套管通入所述壩頂傳輸井內。 所述傳輸井內設有傳輸導管、導排主管和墊塊,所述傳輸導管一端連接所述輸送軟管,另一端連接所述導排主管,所述導排主管通至所述滲濾液處理系統,所述墊塊設置在所述傳輸井底部,所述導排主管置于墊塊上。 所述傳輸井內還設有隔板,所述隔板平行于所述傳輸井的井底,所述傳輸導管穿過并固定在所述隔板上。 所述傳輸導管呈L型,所述傳輸導管為De90的HDPE管,所述導排主管為DN150的HDPE管。 本滲濾液導排提升泵系統的有益效果是:導排系統主要由庫底集液池、提升泵、提升套管和壩頂傳輸井組成,在庫底集液池收集的垃圾滲濾液通過提升泵經由提升套管輸送至壩頂傳輸井,由傳輸井將垃圾滲濾液輸送至處理系統進行回收處理,通過提升泵直接在庫底進行滲濾液的提升,提升管布置在填埋場的堤坡上,不需要進行穿壩,避免了導排管穿壩引起的各種隱患,提升泵采用移動式設置,在維護和發生故障時可以通過提升套管內的輸送軟管將提升泵拉上傳輸井進行維修,操作非常方便,并且,本滲濾液導排提升泵系統的導排系統還可以結合地下水提升系統和壩頂截洪溝系統一并設置,節省了空間,降低了施工難度。